有人说,国家都没说这种孩子必须上幼儿园,你们为什么自讨苦吃?|蔡蕾 一席第936位讲者
特教老师更关注孩子的特殊性,建议把特殊孩子抽到班级之外做一对一的强化训练,希望他们能学到更多显性的知识。普教老师说特殊孩子也是孩子,他们更需要游戏性的教学。
怎么帮助特殊孩子,是走特教的路还是走普教的路?我们非常不清晰,不知道该怎么走。
大家好,我叫蔡蕾,是河南郑州管城区奇色花福利幼儿园的创办人。奇色花是一所融合教育幼儿园,在普通教学班里按7:1的比例接收特殊需要的孩子,让两类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成长。
现在的奇色花有12个教学班、356名小朋友,其中特殊需要的小朋友有50名,主要是残障的孩子,包括自闭症、发育迟缓、唐氏综合征、脑损伤等等。
我初中毕业上了幼师,1986年幼师毕业以后,就分配到郑州一所公立幼儿园工作。
▲ 刚参加工作的蔡蕾(右)
在工作的第三年,一位唐氏综合征的小朋友来要求入托,幼儿园照惯例拒绝了她。家长的无助和渴望,还有孩子“我-要-上-幼儿-园”这样的叫喊,让我心里难受极了。
我特别想说这个孩子到我班上吧,我可以教她,但是我只是一名老师,我没有这样的权力。那个时候普通幼儿园是不接收残障孩子的,郑州也有特殊教育学校,可是也不接收学龄前的特殊孩子。
我就在想,如果让我管理一所幼儿园,我就要接收他们。
到了1991年,郑州市民政局的下属企业纸袋厂要开办一所幼儿园,为职工的子女服务。这个工厂是做水泥袋的,主要为残障人提供工作机会,他们的子女都是普通的孩子。
我和工厂领导提出要求,等条件成熟了,就要允许我在幼儿园里接收特殊需要的孩子。
那个时候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是很不被看好的,但我还是去当了园长。
不赶走他们,我们就转学
幼儿园跟工厂家属院紧紧地挨着,所有的教职工和残障的家长一起共用一个大礼堂,一起到食堂里吃饭。那是我见到残障人士最多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真的很能干,而且他们的工作不是我能做得来的。给水泥袋覆膜,工作强度很高,缝纫车间里每天嗡嗡嗡嗡地响,普通人进去以后就想出来,可是听力障碍的员工可以在那里很自如地工作。
我们用五年的时间让幼儿园有了很好的口碑,周边很多单位的孩子也送过来,幼儿园也换到了一个大的场地,我们就开始接收智力障碍的小朋友。
那个时候在大街上很难看到智力障碍的孩子,我们就通过交通广播电台的热线电话去招生,第一批招来了七个小朋友,只有两名是六岁以下的,另外五名都稍大了一些,但是我们还是来者不拒。
没想到招收智力障碍的孩子会遇见那么大的困难。社区的居民说:你们把这些孩子带过来,坏了我们的风水。有人说:能治的去医院治,治不了的有福利院,轮不到你们瞎操心。也有人说:国家都没有说这种孩子需要上托儿所,你们为什么自讨苦吃?还有人说:智障儿就是教得好一点,也不能给社会做贡献,还是个累赘。
让我更没有想到的是普通生家长的强烈反对。家长的一个担心是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被传染、会不会变傻;第二个担心是残障孩子会不会打自己的孩子;第三个担心是老师要照顾残障孩子,还有时间精力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吗。
家长代表找我们谈判,如果我们不赶走特殊孩子,他们就集体转学。我说你们转走了还有幼儿园上,可是如果我们赶走这些特殊孩子,他们能去哪里?
第二天,幼儿园里118个普通孩子转得只剩31个。这个时候幼儿园的主管单位纸袋厂给我们发了个通知,要么自负盈亏,要么就停办,职工转到工厂工作。
我很冲动地选择了自负盈亏,坚持了下来,这个坚持不是说我多么有教育情怀、知道孩子们有上学的权利,只是那个时候比较爱面子。五年前从公立幼儿园调走的时候,领导说:你五年后一定会后悔的。这不就五年了吗,我不能后悔。
就这样坚持了一年,普通生家长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孩子没有变傻,附近家属院的家长又把孩子送回了奇色花。生源恢复了,我们也有了一些精力,招来了两名科班的特殊教育专业的老师。随着特教老师的到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每天都在辩论中。
特教老师更关注孩子的特殊性,建议把特殊孩子抽到班级之外做一对一的强化训练,希望他们能学到更多显性的知识。普教老师说特殊孩子也是孩子,他们更需要游戏性的教学。
怎么帮助特殊孩子,是走特教的路还是走普教的路?我们非常不清晰,不知道该怎么走。
我们要离开特教班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显性的进步,我们决定把牛牛等七个特殊孩子从普通班里分出来,办一个特教班。特教班位于幼儿园二楼最旁边的一个教室,配备了四位老师。老师非常敬业,每天把孩子们的个训课、集体课排得满满的,学习的强度远远高于普通班级,游戏性也没有那么强。比如学习单脚站立,孩子们比游戏中站得稳,但是一遍遍枯燥的练习让他们很累很有情绪。孩子们好像学到了一些显性知识,但是眼睛里没有灵光了。
不到两个月,一天中午一位老师刚刚离开特教班的教室,门就被牛牛反锁了,我们听到孩子们的哭声和叫声,冲到门口,透过门上的玻璃小窗看到牛牛把一个小女孩的眼镜抓掉,把她按到地上,然后又去打另一个孩子。
牛牛打他们的时候总是先看一眼窗外的我们,看我们一眼再动手。我们在外面非常焦虑,又不敢破门而入,怕玻璃渣伤到小朋友。
看到牛牛的眼神,我觉得他不是真的想打他的同伴,他是在用行动抗议:我们要出去,我们要离开特教班,我们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
我当场冲口而出:取消特教班,立即让所有孩子回到普通班。
虽然特殊孩子都回到了普通班,但是没有专业理论背景的支撑,我们还是不知道用普教的方法教他们到底对不对,还是非常迷茫。
这时2005年,美国的两位志愿者来到奇色花,他们是语言治疗师汤姆和融合教育专家苏珊。
他们用两周的时间集中地培训我们的老师,进行示范教学,深入到每一个班级观察每一个特殊孩子。他们几乎不会中文,但是用普普通通的游戏和音乐就能跟所有孩子玩到一起,对特殊孩子也跟对普通孩子一样用游戏的方法。
他们说音乐是孩子的灵魂,游戏是孩子的生命,玩就是孩子的工作。这样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和我们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高度地契合。我们明白了,融合的方向是正确的。
他们临走的时候跟我们强调,教育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场、都参与,老师最重要的工作是看到特殊孩子的需求,给他提供支持,让他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幼儿园的生活中去。他们带来的理念和方法,我们一直沿用到现在。
营造无障碍的环境
这是奇色花园舍的几张照片。无障碍坡道让所有孩子都能自如地行走。
这个穿黄色衣服的小孩叫小胡胡,是一个视力障碍的小朋友,眼睛只有一点点光感。
我们在户外每一个区域安放了不同音色的琴,孩子们一块户外活动的时候,他听到小朋友们敲琴的声音,就知道听到这个声音,我到了小菜园,听到那个声音,我到了草坪。
这是幼儿园的卫生间,小朋友的洗手池旁边有一个高一点的洗手池。
坐轮椅的儿童她的轮椅可以进到这个空档里面。她可以自己洗手,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自闭症和听力障碍的孩子对声音非常敏感,他们的座位会安排在远离窗户、空调和消毒机的地方。
不同障碍特质的孩子有不同的康复需求,融合幼儿园会把康复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这个小朋友因为他的困难让他很难集中注意力,容易有情绪。这个摆位椅能够通过调整坐姿来调整他的中枢神经,让他能够更专注地投入到当前的活动中。
这个自闭症的小朋友刚进幼儿园时,因为本体觉受限,感觉不到自己的手和脚在哪,就会不停晃动自己的四肢。
老师让他坐在按摩垫上,用刷子刷他的手,帮他补足本体感觉,他就可以安静地和孩子们在图书区里阅读了。孩子们知道这样可以帮助自己,很多时候也会自主地寻求这样的辅具支持。
特殊孩子往往都会语言迟缓,我们老师就会做这种沟通图卡。
第一张图卡这个小朋友说:我听到了喇叭的声音。第二张图卡是告诉老师和同伴:我要足球。第三张图卡说:我看见了小熊玩具。
这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愿意表达、乐于表达,保护孩子表达的欲望比让他去开口讲一句话更重要。
孩子的眼里没有障碍
特殊孩子进到幼儿园,我们会给他开一个新生欢迎会。有一个小朋友叫云溪,她是一个多重障碍的小女孩,四岁了,走路还不稳,大夫说她必须戴着头盔出门。
云溪比其他小朋友晚两周入园,因为小朋友们刚入园还需要适应,怕影响她的情绪。云溪来之前,老师先去家访,了解她的兴趣,拍了很多视频、照片,然后做成PPT给小朋友们介绍她:我们班要来一个新的小朋友了,她很安静,很喜欢笑,喜欢抱着洋娃娃,但是她个子很小,走路不稳,特别容易摔跤。然后老师就请小朋友们来讨论,云溪来了,我们可以为她做什么?
小朋友就发现,洗手池很高,云溪上不去。他们就自己去测量,从户外搬回来一个大大的积木放到洗手池跟前,这样云溪就可以自己洗手了。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我可以陪云溪一起上卫生间。有的小朋友说:我可以拉着云溪的手,我保护云溪不让她摔倒。
这样的新生欢迎会不是特殊孩子独有的,所有的孩子都有新生欢迎会。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普通小朋友是自己介绍自己,或者请爸爸妈妈来介绍。
云溪到幼儿园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老师把幼儿园一天要做的事情画成了这样的流程图。云溪就知道我一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减少她的焦虑。
另外云溪刚开始不太适应入园的一些生活步骤,普通孩子会拿着这种图卡,告诉云溪去挂衣服、搬椅子、洗手、喝水。
这样云溪在小朋友带领的视觉提示下,就能更好地在幼儿园生活了。
上厕所、穿衣服、做操这些事情对特殊孩子来说也是很困难的。群群是一个脑瘫的孩子,他刚入园的时候不会站立小便,那时幼儿园没有一位男教师,可怎么教呢。可是群群很快就学会了。他跟着普通小朋友一起去卫生间,自主地模仿了他们的动作。
群群学做操也让老师费了不少周折,老师耐心地示范教学,画图谱分解动作,家长也把做操的录像录回去给群群看,但群群好久都没学会。而且一听到做早操的音乐,他肌张力就非常紧张。有一天他的小伙伴木木却把他教会了。木木告诉他:群群你跟我这样做。群群就非常开心地跟她一起做。
成人在教孩子的时候可能会给孩子很大压力,也很难真正用儿童的视角去教授。但是孩子的思维和解释就很能让同伴明白。
孩子看孩子和我们成人看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孩子的眼里是没有障碍的。
源源和珂珂在幼儿园共同生活了三年,有一天源源的妈妈跟我说,源源过生日的时候说想请珂珂来家里,可是妈妈不知道珂珂是谁。源源说:就是那个爱扎小辫的、穿着花裙子的、画画很好的小朋友。妈妈还是不知道是谁。源源说:哎呀,就是那个扎着粉色蝴蝶结的那个小朋友!妈妈明白了,她说的就是珂珂。妈妈看到的珂珂是一个脑瘫的孩子,大运动比较困难而且口齿不清。但是这一切都不在源源的眼里,源源看到的只是同伴的衣服、花蝴蝶和她做的美术作品。
这是幼儿园的明星时刻,每月老师会组织所有的小朋友,告诉他的伙伴他有什么样的优点,他喜欢他什么。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明星时刻。
怎么组织教学?
虽然有这么好的无障碍氛围,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发展速度的差别还是蛮大的,怎么来教学呢?
普通孩子理解能力很快,如果老师只照顾特殊孩子的学习速度,普通孩子会很无聊,如果只适应普通孩子的速度,特殊孩子又没法受益。
在奇色花,我们会给所有的孩子做评量,看看每个孩子的发展需求。普通孩子的共性需求比较多,就做一份比较大的计划。然后根据普通孩子的整体计划和特殊孩子的个别化需求,单独给特殊孩子做个别化计划,支持孩子们一起学习。
比方说学唱“小娃娃跌倒了”的音乐活动,同一个活动里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学习目标。班上普通孩子的目标是学会唱这首歌、能够创编动作。小梦的目标是能够理解歌词。言言特别喜欢来回走动,所以给他的目标是能够跟随集体、跟随音乐摇摆。航航的音乐能力比较强,他除了有普通儿童的所有的目标之外,还让他和普通儿童一起范唱。
幼儿园里的学习其实不是一节节课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是课程。早入园、就餐和入厕都是孩子学习的机会。
比如小梦的一个学习目标是为3以内的数量配对,就是一只鞋配一只袜子,两只鞋配两只袜子。老师给知道她特别爱帮老师干活,就让她来发放餐具,老师出示数字3,小梦就拿出3个碗,再配3个盘子和3个勺子。这样就在生活中做了配对的学习。
孩子们闹矛盾了怎么办?
孩子们在一起肯定也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时老师一般先观察,如果他们没有伤害彼此,就会留时间让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冲突越来越大,老师就会用处理冲突的六个步骤来帮助孩子解决。
比如小梦和鹏鹏都想骑一辆小车,老师发现他们矛盾比较激烈了,先冷静地走过去,阻止伤害行为的发生。
然后,老师要去认可孩子们的情绪。因为小梦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比较弱,老师就掏出兜里随身携带的笔和纸,画了一个小孩哭脸,跟小梦说,“小梦想要那辆小车,小梦很难受,哭了……”这样不停地去描述他们的心情。很神奇,如果你能把孩子的心情描述出来,他的情绪马上就平复了。
接下来,老师要澄清并重述问题:“你们两个都想骑这辆小车,对吗?”两个小朋友都点点头。最后是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如有需要再给予支持。老师看着他们:“你们都想骑,可是小车只有一辆,你们想想怎么办呢?”最后鹏鹏对小梦说:“这辆小车有五个座,我力气大,我在前面骑,你叫三个女孩坐在后面,我带你们好吗?”
小海是一个中度自闭症的孩子,有时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有一段时间他连续抓伤了一个小女孩豆豆。豆豆的父母能够理解,但是奶奶很心疼,找到小海的妈妈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我们老师就开始观察小海发脾气的时间,看到底是什么原因。
老师通过观察发现,小海很怕热,触觉比较敏感,天非常热或者小朋友离他特别近的时候,他就容易发脾气。还有小海的妈妈从幼儿园把他接回家,会给他做很多高强度的训练,让他压力很大。小海来到幼儿园这种宽松的环境时,就会来发泄压力。
老师就和家长沟通,调整家里的生活和作息,给小海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另外老师也发现小海每次动手抓人之前两个手都会捏小拳头,就告诉班上的小朋友,特别是豆豆,如果发现小海手捏拳头,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豆豆其实特别关心小海,觉得他有需要就会特别近距离地去看他,想跟他说话。其实有情绪的孩子往往伤的都是那种特别想帮他的孩子。
如果新来的小朋友有推抓人的行为,在新生欢迎会上我们也会很客观地告诉小朋友,教他们怎么保护自己。比如可以捏住特殊孩子的手腕,说不可以,我不喜欢。如果特殊孩子的体格大一些,就会教孩子用手势去沟通,双手交叉说不可以,或者蹲下躲闪、侧身走开。这样是可以避免一些冲突的。
后来豆豆和小海还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在幼儿园的毕业典礼上演出,很近距离地接触,小海是笑的。
在处理小海的情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走了一个弯路。当时为了其他小朋友不被伤害,我们抽了一位专职的老师到班上,希望能支持到小海。但这却让他的情绪更加剧烈了,其实是阻碍了他的融入。因为小海就不是班级的孩子了,变成这个老师的孩子了,老师就会时时刻刻跟着他,给他可能他并不需要的支持。
不帮助她我还会这么快乐吗?
虽然孩子们之间会有这样那样小的冲突,融合教育的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前面提到的云溪在幼儿园的四年里不但学会了生活自理、能够融入到班级里参与所有的学习,还能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她今年马上要上小学了。
这是我们的幼儿园的春良和浩南,幼儿园毕业以后上了同一所小学,在小学里春良一直用孩子的专业方法支持着浩南。
他们现在都上了初中,到了不同的学校,但是两个家庭一直保持着友谊,定期地聚会。
在融合教育的环境里,普通孩子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多元,学会包容,提高了对别人需求的敏锐度。在教授特殊同伴的过程中,也更好地整合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敏敏是我们幼儿园的一个特殊孩子,她的同伴毕建业后来回忆说:“在和敏敏一起生活的这段时间,有时候会想什么时候她可以不需要帮助,有时候会想不帮助她我还可以这么快乐吗?”
奇色花实践融合教育26年,搬了7次家,每次搬到一个新的社区,社区居民都会不理解。但是当居民和特殊孩子接触了以后,都能够理解和接纳他们,所以我们的每一次搬家都是一次倡导。
融合教育开展起来不是那么顺利,它最大的阻力是残障平等意识不够普及。
残障平等意识决定了我们对残障者的教育安置模式。慈善模式认为残障孩子没有能力,不需要上学,我们捐赠、给补贴,让他待在家里,把他养得好好的。个人医疗模式把残障看作这些孩子自身的缺陷,认为他们需要治疗,治好了才能上学。
社会模式则认为残障是个人的身心障碍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障碍不是残障人本身,制度、环境和观念中的障碍才是最大的障碍,认同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潜能,所以它的教育安置形式就是融合教育。
一个奇色花真的太小了,帮助不了更多的残障孩子。我特别想给大家分享的是河南省2014年就启动了学前融合教育的试点工作。目前河南省182所学前融合教育的试点幼儿园覆盖了省内158个县市区。不久的将来河南所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都可以在自己家门口上学了。
现在小学中学也都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一个尊重差异、消除障碍的过程。它的推行势必推动教育的改革。相信不久的将来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接受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
谢谢!
(文字内容根据讲者试讲和讲稿有所增补。文中牛牛、小海、豆豆为化名。照片使用已征得家长同意。)
奇色花幼儿园正在进行募捐,欢迎了解并支持👇
▼ 看看其他演讲